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險資遵循“雙線配置” 綠色投資進入快車道

4月19日,當證券時報記者來到廣西桂林市靈川縣三街鎮海拔800多米的北障山上時,只見一臺臺“大風車”在朦朦雨霧中不停地旋轉,陣勢蔚為壯觀。

這是中核匯能靈川風電場所在地。該風電場一期項目裝機容量5萬千瓦,安裝16臺風電機組,2022年上網電量1.17億度,每年可為社會節省約3.69萬噸標準煤。另外,該風電場二期至四期項目已在建設或規劃中。


【資料圖】

所謂大風車,即風力發電機組。風機塔筒高90米,長約70米的3張葉片每轉一圈,就能產生約合3~4度電,通過電纜輸送到風電場升壓站(變電站),升壓后并入電網,這樣清潔風電就可以供當地企業或居民使用了。

顯而易見,在“雙碳”轉型的大背景下,清潔能源建設需要大體量資金的長周期支持,而本身就具備大規模、長久期優勢的保險資金,自然也就迎“風”而上了。數據顯示,險資在加快綠色投資,自2020年以來投資增速達到50%以上,2022年末相關投資規模已近1.2萬億元。

當然,在能源結構變革的歷史進程中,投資如何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回報,也是一道必答題。

千億資金砸向新能源

中核匯能有限公司(下稱“中核匯能”)是中核集團旗下非核清潔能源產業開發、建設、運營的專業化平臺,2011年11月注冊成立。截至2022年年末,中核匯能的可控裝機達2845.33萬千瓦,在運裝機為1249.19萬千瓦,上網電量達137.54億度。“我們一年的發電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45萬噸。”中核匯能總會計師杜純勤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

在“雙碳”戰略大背景下,中核匯能制定了新能源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計劃至2025年底新能源在運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十四五”期間,總投資額預計在千億元以上。

作為推動落實上述“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安排,中核匯能在2022年5月完成了首次增資擴股。該公司通過釋放30%的股權募集資金75億元,用于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以及儲能新業務開拓、補充流動資金等。

在中核匯能此次新引入的7家投資者中,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資產發起設立的“中國人壽-中核1號股權投資計劃”,出資20.53億元戰略增資入股,成為中核匯能第一大戰略投資者、第二大股東。

這僅是中國人壽集團內近年參與綠色投資的諸多項目之一。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國壽資產存量股權投資綠色項目超30個,投資領域涉及水電、風電、核電、光伏、垃圾發電、傳統能源節能改造、軌道交通等。中國人壽集團系統內綠色投資存量規模超4600億元,其中國壽資產的綠色投資規模近3700億元,綠色另類投資項目超過1000億元。

綠色投資要“雙線配置”

投資行為是市場行為,要綜合考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千億資金投向新能源領域有著怎樣的考慮?投資的經濟性如何?近日,國壽資產首次予以詳細闡述。

“我們進行大體量的綠色投資實踐,不僅是從國家政策的導向著眼,很重要的一點還有保險資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綠色投資項目的風險收益特征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國壽資產總裁助理劉凡說。

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偏好穩健、注重期間收益,這與重大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等領域的資金需求天然契合,這些項目前期建設成本高,進入回報期慢,但回報期也長,建成后有穩定現金流。

在國壽資產看來,優質綠色投資項目不僅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有良好的經濟回報。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通過聚焦綠色投資,可以突破優質資產供給不足的困境。

“我們在綠色投資過程中形成了‘雙線配置’邏輯。”國壽資產創新投資事業部相關負責人李清龍表示,傳統上資產配置是“單線”邏輯,即主要關注投資的經濟價值,雙線配置則是同步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資產負債匹配要求,“在‘雙線配置’的過程中,核心就是堅決地進行綠色投資,同時也不放松對投資收益的要求”。

劉凡透露,長周期的綠色投資項目收益,一方面來自持有期間分紅,每年股息率可達5%以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期待退出時的資本彈性收益。

不過,兼具生態效益和投資回報的優質項目不會“從天而降”,仍需要保險資金具備綠色投資的專業能力,做好項目評估和風險控制。“我們這些年圍繞著綠色投資進行了很多模式的探討,一個很重要的模式,就是精選合作伙伴。”劉凡坦言,保險資金作為財務投資人,對產業的風險識別能力、風險控制能力以及風險后的處置都不擅長,而這恰恰是產業內優秀主體的專業優勢。

險資加碼百萬億級市場

“碳達峰、碳中和”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涉及整個經濟社會系統的一次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巨量和長期資金支持。

根據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的研究,若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每年需要3.1萬億~3.6萬億元的投入;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發電、先進儲能、綠色零碳建筑等領域新增投資近140萬億元。目前的情況是,資金供給嚴重不足,每年大約存在2萬億元的缺口。

國壽資產新聞發言人王宇龍表示,雙碳戰略涉及能源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節能降碳的技術突破,以及生態碳匯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保險資金正是金融體系中長期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國家綠色低碳轉型提速,保險資金的綠色投資也進入了快車道。保險資管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保險資金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等方式,支持綠色產業的投資規模近1.2萬億元。而在2020年末時,險資的綠色投資規模僅為5600多億元。

從行業主體看,不僅中國人壽體系,國內多家大中型保險機構都在綠色投資方面加碼。據上市險企年報信息,截至2022年末,中國平安落地綠色投融資項目總規模2824億元;中國太保綠色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中國人保綠色金融投資規模650億元;中國太平2021年末已投資超13億元綠色債券,參與ESG投資總額超500億元,2022年綠色投資繼續快速增長;截至2022年末,新華保險服務綠色發展戰略領域投資規模147億元。此外,泰康資產擬布局千億基金參與“雙碳”賽道的投資,大家保險、光大永明資產等也均有諸多投資動作。

經過近年的系列投資后,市場和業界對新能源的發展空間更加確定。如今,火電占我國能源結構的大約50%,未來清潔能源的占比要超過這個水平。劉凡表示,按照“30·60”雙碳目標,未來對應百萬億級的投資規模,仍需動員更多投資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