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饰良建材有限公司

二月電動車環比大增33%,新勢力回暖步調不如頭部車企 | 見智研究


【資料圖】

2023年一月的車市不僅沒有開門紅,反而遇到了明顯的倒春寒,銷量出現較大幅度的同環比下滑,降幅為歷史最低。而在二月,車市的銷量略有回暖,我國乘用車的整體零售銷量為139萬輛,同比增長10.4%,環比上升7.5%,銷量水平和同環比增幅較往年水平都有明顯增加。

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的二月銷量達到43.9萬輛,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32.8%,重回增長態勢(往年環比均為負增長),新能源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數量也環比增長了3家至10家,較去年同期的家也增長了5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依舊維持高位,穩定在30%以上的水平達到31.6%,同比增長10個百分點,今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目標很明顯將會是30%以上。

1、二月電動車同環比高增長建立在對比組的低基數上

我國二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創下了歷史最佳水平,銷量達到43.9萬輛,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32.8%,相較國內往年的銷量環比出現由負轉正(2022年同期環比為-22.6%),但是這個同環比的高增長除了部分外因如汽車消費的逐步回暖和等,更多的還是在于國內的對比組(2023年1月和2022年2月)由于節假日導致的混亂。

正如在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對于一月車市銷量的分析文章《1月新能源車增速現歷史新低,新勢力集體失速 | 見智研究》中國所表示,由于2022年的春節提前至一月份的21日至27日(往年一般都在二月份),這也使得2023年一月份的工作日僅僅只有18天,而2021年的春節主要集中在二月,使得本就少了三個工作日的2022年二月更是雪上加霜,全月工作日僅16天,所以2023年一月和2022年二月的銷量水平其實均處于全年最低位,兩個對比組的低基數也使得今年2月的銷量呈現同環比大增。

但是實際上,一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并沒有那么慘烈,同樣二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并沒有那么優秀,如果將一月和二月的數據加在一起進行分析,今年一月和二月的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77.1萬輛,而作為對比的2022年一月和二月的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62.7萬輛,如此來看,其實2023年的初始兩個月的同比增長僅為22.8%,其實還是偏低的。

2、造車新勢力回暖速度不如新能源頭部車企

從二月各大新能源車企的銷量水平來看,總體相較一月都有所回暖,但是各自的回暖步伐有所不同,造車新勢力的回暖速度普遍不如頭部車企。

新能源頭部車企中,在一月銷量形成一枝獨的秀的特斯拉在二月繼續保持銷量的高增長,二月銷量達到7.44萬輛,其中國內銷量達到3.39萬輛,出口銷量達到4.05萬輛,同比和環比分別達到32%和13%,顯然年初的特斯拉的降價策略的確給其帶來了不小的好處,既反應在前期的訂單上,也反應在后續實打實的銷量上。比亞迪在一月的銷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35.65%環比下滑以后,二月銷量有所恢復,銷量達到19.37萬輛,同比增長121%,環比增長28%,明顯銷量有所回暖,同比系數遠超造車新勢力,此外,比亞迪雖然并未官方發布降價公告,但顯然還是受到了特斯拉降價策略的影響,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比亞迪的經銷商已經開始出現了降價促銷,即使考慮上比亞迪年初的官方漲價,總的來看依舊是降價了不少,隨著終端產品價格的回落,對于比亞迪接下來的銷量也會有所促進。反觀造車新勢力,唯一在一月維持萬輛銷量和同比正增長的理想在二月的銷量為16620輛,同比增長97.5%,但由于沒有一月的低基數所以環比僅增加9.8%,而在一月集體銷量失速的蔚來、哪吒和零跑等造車新勢力在二月終于重回銷量萬輛行列,銷量分別為1.2萬輛和1萬輛,同比增長幅度和環比增長幅度分別達到98.3%和43%,以及41.5%和67.4%。

除此之外,零跑、小鵬和問界等造車新勢力繼續維持銷量低迷狀態,銷量分別為3198輛、6010輛和6577輛,其中小鵬同比依舊為負增長3.3%,問界則因為去年三月份才剛剛開始正式量產發貨所以二月的基數偏低顯得同比偏高103.7%。

考慮到頭部新能源車企在一月的銷量本身就相對不錯,造車新勢力的確無論是在面對車市淡季和政策變化下的應對情況,還是事后的回暖速度上,的確都不如頭部新能源車企。但是,對于今年造車新勢力的銷量情況也不用過度擔心,從2022年的造車新勢力的情況來看,2022年蔚來、理想和小鵬的銷量開始由一線城市向二線及以下傳輸,各自的二線及以下城市合計銷量占比都從25%左右的水平上升至35%左右。

這點從銷售網點的設立上也可見一斑,2022年造車新勢力車企的新增門店中,一線城市僅僅占比13%,而二線及以下城市共占比達59%,疊加各大造車新勢力包括標榜從不降價的蔚來和此前反向漲價的廣汽埃安都在近期選擇降價促銷,造車新勢力們的渠道下沉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定位下降的趨勢較為明顯,有望能為造車新勢力們帶來實打實的銷量增長,甚至進一步通過新能源汽車的規模效應來有效分攤掉各自持續高位的研發和銷售投入,以便盡快實現盈利,脫掉增量不增利的帽子。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關鍵詞: